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逾11項課外活動 憂難兼顧 調查:35%學生開學壓力偏高




  悠長暑假即將結束,面對下周開學日,香港青年協會調查發現,中小學生開學壓力偏高,三成半人壓力達七分或以上,最擔心是應付考試、課程太深、要兼顧讀書及課外活動,三成半人開學後會參與十一項或以上的課外活動,較暑假期間還要多。有中學畢業生指,備戰文憑試時,要同步兼顧多個課外活動,壓力大增,脾氣變暴躁,緊張時出現「咬手指」壞習慣,最終要捨棄學習喜愛的法文。

  青協本月訪問逾一千四百名中小學生,逾一成二人自評壓力「爆煲」達十分,三成半人擔心要兼顧讀書及課外活動,令壓力大增,六成六人預計開學後參與至少六項課外活動。青協督導主任余艷芳指,開學後補習及功課輔導增多,學生難以分配時間兼顧學業及課外活動。

  家長冀贏在起跑綫

  她認為,家長為學生安排活動的原意是好,但不少父母抱「贏在起跑綫」心態,為子女安排過多活動,造成「溫水煮蛙」情況,「以為無問題,不斷加多,子女不能享受樂趣之餘,反而壓力大增。」

  另外,受訪學生參與的暑假活動以體能訓練、藝術活動為主。逾四成二人參與課外活動,為豐富個人履歷,幫助升學,二成二人為達父母要求。約四成人認為參與課外活動,難以兼顧學業、休息時間不足。

  今年升讀大專的莊同學,過去一年應付文憑試之餘,校內亦兼任樂團團長,參與合唱團及校外多項義工服務,令她一度壓力「爆煲」。「常做功課至凌晨兩點,只能睡四小時,試過上課及測驗時睡着。」因壓力過大,性格變得暴躁的她,一緊張就會「咬手指」,「紙跌在地上,會自責拿不穩,情緒很低落。」最終她放棄學習法文,並減少其他課外活動時間,終能專心備戰公開試。

  青協接逾四千求助

  另外,青協過去一年處理四千六百宗求助個案,以升學及讀書壓力為主。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指,曾有小五生哭訴求助,指為備戰呈分試,常要溫習至凌晨,父母又強逼她假日上多個興趣班,令她感吃力,睡眠質素變差,臉上現深黑眼圈,被同學取笑是「熊貓」,考試又出現精神恍惚、腦海空白情況;亦有求助大專生為求「好履歷」而參與過多活動,卻令成績退步。她建議,家長多留意子女情緒,並按能力安排活動。


Source:http://hk.news.yahoo.com/%E9%80%BE11%E9%A0%85%E8%AA%B2%E5%A4%96%E6%B4%BB%E5%8B%95-%E6%86%82%E9%9B%A3%E5%85%BC%E9%A1%A7-%E8%AA%BF%E6%9F%A5-35-%E5%AD%B8%E7%94%9F%E9%96%8B%E5%AD%B8%E5%A3%93%E5%8A%9B%E5%81%8F%E9%AB%98-221019825.html

重拾學習動力




以自製樂器聞名的日本樂團「明和電機」早前在PopCorn商場舉行音樂會,由此而衍生的音樂機械人大賽,使一班從沒製作音樂機械人的高中生,以簡單材料製成作品並贏得大獎。他們當中有的無心向學,然而只要運用基本知識,發現創作一點也不難。

吳林峰和黃水波同學穿起與機械人一樣的服裝,頸繫煲呔手拿潮流電子結他,與跟前三名機械人一起「夾Band」流行曲《年少無知》。只見同伴為他們啟動兩名機械人的程式後,電子琴鍵上20隻手指便徐徐跳動,「坐」在旁邊的鼓手機械人應聲揮動鼓棒,有節奏地配合敲鼓,三名機械人加兩名同學,共同上演一場人機合奏的奇妙之旅。製作認真、演繹生動,令他們所屬團隊--佛教黃允畋中學奪得最具創意音樂機械人大獎。

惡補知識

獲得大獎,對於這群升中五及中六的學生來說是一大鼓勵。兩名電子結他手說:「我們只學了幾天而已。」為了這個比賽,吳林峰和黃水波特意借來電子結他惡補,他們在學校修讀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憑一點知識和興趣自薦參與。他們當中懂音樂的也不多,龍佩雯說:「我只考過綱琴二級。」

他們由零開始,在網上搜尋資料,看外國機械人的視頻,模仿別人的造型,然後購買材料回來試做。具體地做,他們才發現困難重重。網上所見機械人的手是能夠在鍵盤上像彈琴般左右移動,所需的電腦程式較多,於是同學們他們簡化概念,製造兩名機械人合共20隻手指,以每一根指頭按一個鍵,令手便不用移動。」每根手指各連接一個廉宜摩打,再接駁一些原始的電路板,機械人便造成。

用心鑽研

真正編寫電腦程式的是升中六的陳健。讀了三年中四的他,無心向學卻對電腦和機械甚感興趣,大夥兒思考的概念,大都由他來落實。因為用心鑽研程式,他竟重拾中四課本,「有些程式已忘記如何編寫,要重溫課本。」

這種感覺,負責編曲的龍佩兒也感受得到,鋼琴只達二級程度的她,憑着僅有的知識,卻能把三分鐘的音樂重新編寫成一分鐘的樂曲,「要減少連音,因為機械人做不到移動的動作。」她與陳健的一些基本功,對同伴來說已是寶。大抵父母如何苦口婆心,也不及同伴們的認同,和那種能力感,這種感覺能讓孩子努力向上。

製作機械人手指 同學馬虎變認真

指導這班同學的,是教授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梁啟帆老師說,製作機械人手指,需要以人手準確地把像鐵那樣硬的鋁片扭成長方形狀。

梁老師說:「最初同學們屈曲成長短不一、表面凹凸不平的手指,後來發現這會影響彈奏的準確性,才慢慢認真起來,小心計算尺寸,不怕辛苦地把20片鋁片屈曲成長短相同的手指。」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9%87%8D%E6%8B%BE%E5%AD%B8%E7%BF%92%E5%8B%95%E5%8A%9B-224536277.html

調查:大學生「唔捱得鬧」「怕污糟」




  大學生有多耐勞?有調查發現,現時大學生在工作上「最唔捱得鬧」,生活上則「最唔捱得污糟」,整體大學生「捱得」指數僅為五十二點五分,表現並不突出;最需要鍛煉的地方,包括「捱得鬧」、「捱得長工時」和「捱得窮」,並認為外地實習、經常做義工,最有助提升大學生的「捱得」指數。

  本地慈善團體無止橋慈善基金早前委託社企「言論自由行」,進行「香港大學生捱得指數」問卷調查,於六月以電話隨機訪問一千名港人,當中約一成二為現正就讀大學的學生。

  調查就工作和生活方面,各訂出五項「捱得」指標,結果顯示在工作方面,大學生「最唔捱得」的五項指標依次為「捱得鬧」、「捱得悶」、「捱得人工低」、「捱得長工時」、「捱得返工遠」;生活方面,「最唔捱得」則依次為「捱得污糟」、「捱得窮」、「捱得餓」、「捱得熱」和「捱得眼」,十項指標中以「唔捱得鬧」的指數評分最高,錄得五十六點一分。

  調查又以受訪大學生自評「捱得」指數的分數,以及其他人對大學生的評分作比較,發現大學生自評的分數為五十六點三,其餘受訪者的評分則為四十六點九,約有十分之差,負責調查的「言論自由行」創辦人黃伯康表示,這反映大學生自覺「捱得」的表現不突出,而社會大眾亦普遍看低他們。「人人對『捱得』的觀感不同,加上現時教育方式主張少責罵、多鼓勵,與上一輩的成長經歷不同,才會出現十分的落差。」

  中文大學建築系一年級生陳泳欣表示,認同調查結果,她自覺亦是「最唔捱得鬧」和「最唔捱得污糟」,但今年五月隨無止橋大專團隊赴甘肅農村建涼亭後,認為自己的「捱得」指數提升不少,「因為建涼亭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歷因計算出錯,以致導致訂少了部件而被教授斥責,在當地又經歷了十多天沒洗澡的日子後,即使滿地泥濘,都不介意席地而坐。」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8%AA%BF%E6%9F%A5-%E5%A4%A7%E5%AD%B8%E7%94%9F-%E5%94%94%E6%8D%B1%E5%BE%97%E9%AC%A7-%E6%80%95%E6%B1%A1%E7%B3%9F-222231119.html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末代高考生請願求學位




  末代高考生聯招結果上月底放榜,有部分考獲A級成績的考生,因未有循非聯招報讀八大,最終無緣入讀,近十名考生昨到政府總部請願,要求教育局給予他們合理待遇,包括協調各院校重新審視考生成績。教育局回應稱,所有院校在釐訂收生要求方面高度自主,當局不宜干預。

  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數字顯示,今年有五千三百多名自修生報考最後一屆高考,其中七十二人的成績符合本地學位課程基本入學要求。早前有高考生在網上表示,即使考獲1A2B成績,亦與大學之門擦身而過。約十名末代高考生自救組成員,昨高舉「有A無書讀」橫額,到金鐘政府總部請願。成員批評教育局收生機制混亂,要求當局協助院校重新審視考生成績,以及接受合併兩年高考成績。

  教育局回應稱,今年有至少七十名持應屆高考成績的考生,獲八大院校通過非聯招途徑取錄,每所院校取錄數人至超過二十人不等,可見「高考遲放榜以致考生未能報讀大學」之說並非事實。教育局強調,所有院校在釐訂收生要求方面高度自主,當局不宜干預,但已與院校溝通,並鼓勵有關學生直接與院校聯絡,釐清疑問。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6%9C%AB%E4%BB%A3%E9%AB%98%E8%80%83%E7%94%9F%E8%AB%8B%E9%A1%98%E6%B1%82%E5%AD%B8%E4%BD%8D-222143443.html

教師重金款待學生 不宜鼓勵




  程尚達日前提過,教師為籌謀開學,要自掏腰包購買文具與日常教具,其實近年教師不僅要掏錢補足文儀用品,自費款待學生飲食及送禮物,更在不少小學成為「潛規則」。

  有教師友好坦言,款待原意是關愛學生,但近年款待規模愈來愈誇張,甚至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

  關愛變得物質化

  教師友好在一所蟬聯「關愛校園」多年的小學任職,校園強調愉快學習環境,款待學生成為不成文規定,教師不僅會為學生準備生日蛋糕,平日更有不時宴請學生的習慣,「像我是高年級班主任,平時都會請學生吃快餐店或外賣薄餅,每次考試或測驗後,更自費宴請他們吃日本菜或韓國燒烤,每次都花上幾百元」。

  謝師宴近年在小學愈見普遍,但程尚達對這樣的「謝生宴」確是聞所未聞,友好坦言,校長認為教師宴請學生是關愛表現,尤其是大部分學生來自基層,認為款待能為學生帶來喜悅,雖然友好覺得不妥亦只好唯命是從。他不諱言,教師為求取悅學生及家長,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有教師借用學校禮堂,以到會自助餐方式宴請全班學生及家長,我們一群老師都目瞪口呆」。

  聽友好講,學校安排家長義工在午膳期間派飯,學期結束後要舉辦「義工答謝會」,最終也要教師自掏腰包請客,「校方沒有預算,家長也不願意自備食物,但答謝會每年形式都是『大食會』,結果作為負責老師的我,只好付了千多元叫『到會』,現在想起都覺得氣憤」。

  扭曲學生價值觀

  宴請成風,自然難免蔓延到送禮之上,聽友好講,教師為博取家長與校長信任,不惜擲重金購買禮物,「有人花了二千多元,為畢業生準備了一百支雕刻祝福字句的木製吊飾;有人更誇張,每名學生送上一隻價值五、六十元,體積如人頭般大的毛偶;反觀我只為一百名學生準備雪條,共花了三百元,已經相當吝嗇」。

  友好不諱言,標榜關愛的款待與送禮,已經扭曲成物質至上,「學生待人接物變得很功利,試過有學生嫌老師的禮物與宴請快餐店『很Cheap』,自己聽到覺得心裏很不舒服,其實關心學生是從心出發,不應該是鬥錢多」。友好最終受不了校園的「關愛文化」,轉職他校任教。

  不少研究已經證明,以物質款待等方式利誘學生,只能換來一時的快樂,不能令學生維持學業及德育的良好表現,更糟糕的是令功利主義在學生心中滋長,扭曲學生價值觀,如此「教壞細路」的關愛文化,絕對不宜鼓勵。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6%95%99%E5%B8%AB%E9%87%8D%E9%87%91%E6%AC%BE%E5%BE%85%E5%AD%B8%E7%94%9F-%E4%B8%8D%E5%AE%9C%E9%BC%93%E5%8B%B5-222145255.html

仁大迎新營不參與推動政改活動




  正在推行「學界推動政改暑假迎新計畫」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早前表示有數十個學生團體參與,將在迎新營推動政改,當中包括樹仁大學學生會。仁大學生會昨發表聲明,澄清未有參與一切有關「佔領中環」及學聯的推動政改活動,今次純屬溝通誤會。

  仁大學生會幹事會昨發出澄清聲明,稱早前多次與學聯就「佔中」推動活動作出討論,並指月初會議上議決現階段不會參與有關活動。聲明又提到,會長吳仲達在與學聯溝通過程中,在未處理對議題分歧及知會幹事會情況下,答應學聯在下月舉辦論壇討論「佔中」,亦未在學聯常會上轉達仁大學生會的立場。學聯秘書長陳樹暉表示,曾與仁大學生會討論,對有院校未能參與表示理解和尊重。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4%BB%81%E5%A4%A7%E8%BF%8E%E6%96%B0%E7%87%9F%E4%B8%8D%E5%8F%83%E8%88%87%E6%8E%A8%E5%8B%95%E6%94%BF%E6%94%B9%E6%B4%BB%E5%8B%95-222226348.html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高教界憂新生「被逼」參與 60大專生組織 迎新營論政改





  社會討論政治氣氛熱熾,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發起「學界推動政改暑假迎新計畫」,本月起率先在參與的至少六十個大專學生組織舉辦的迎新營中,與新生討論政改及「佔中」理念,為推動政改鋪路。有參與學生組織強調,將討論「佔中」的正反兩面,不會偏頗,新生可彈性參與。但有高教界人士擔心新生「跟住玩」,等同被逼參與,猶如被「另類洗腦」。

  由學聯發起的「學界推動政改暑假迎新計畫」,迄今至少獲香港社會工作學生聯會、八所資助大學、樹仁大學、珠海學院、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明愛專上學院等六十個學生組織參與,惟恒生管理學院因未取得共識而未決定會否參與。參與組織率先在本月其舉行的迎新營中,預留十至三十分鐘,與新生討論政改及「佔中」理念,或向新生派發宣傳政改刊物。
  正反討論 避免偏頗

  社工學聯會長吳安祈強調,將與新生討論佔中的正反兩面,不會偏頗。但中文大學學生會政治與行政學系系會主席黃漢森直言,將對新生表明其「佔中」立場,「無論新生支持或反對『佔中』,只要深思熟慮便可。」他又希望藉此扭轉外界對迎新營的形象,「迎新營不單止玩,還可加入社會元素。」

  近日涉及「佔中」活動均有反「佔中」團體的身影,但中大學生會會長鍾耀華不擔心對方「踩場」,「最好他們來,重點不在於雙方的立場,而是提出甚麼論據。」他又指,新生可彈性參與,但不會事先知道有該環節。

  學聯派八千宣傳刊物

  學聯秘書長陳樹暉透露,已向新生派出八千本宣傳政改刊物,希望為大學生參與政改營造時機,迄今未有院校施壓;又指下月將與「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到八大演講,介紹背後理念,並舉行「學界商討日」,由學生決定參與政改的路向。

  不過,理大學生輔導網絡主任崔日雄認為,將政改及「佔中」議題加入迎新營不適合,「迎新營本意是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認識師兄姊。」他又擔心新生身處新環境,難免會「跟住玩」,有機會「被逼」參與,猶如另類「洗腦」。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討論時事無年齡限制,「任何活動都有正反聲音,只要是開放式討論就無問題。」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9%AB%98%E6%95%99%E7%95%8C%E6%86%82%E6%96%B0%E7%94%9F-%E8%A2%AB%E9%80%BC-%E5%8F%83%E8%88%87-60%E5%A4%A7%E5%B0%88%E7%94%9F%E7%B5%84%E7%B9%94-%E8%BF%8E%E6%96%B0%E7%87%9F%E8%AB%96%E6%94%BF%E6%94%B9-222204498.html

IB女狀元棄讀法律入演藝





  最近一齣跳舞電影的上映,戲中對白「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傳遍全城。來自音樂世家的沙田學院應屆國際文憑(IB)滿分狀元胡曉楠,為了日後登上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紐約「卡內基演奏廳」表演,放棄升讀香港大學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法律系,選擇入讀演藝學院主修鋼琴演奏。師承本地著名鋼琴家黃懿倫的曉楠曾有「舞台恐懼症」,幸受阿根廷女音樂家的故事啟發而逐漸克服。

  「其實我彈琴天分不是特別高。」在IB覆核成績後獲得四十五分,成為滿分狀元的沙田學院學生胡曉楠四歲學彈琴,十三、四歲考獲演奏級。媽媽胡太形容女兒兒時「坐不定」,希望彈琴提升其專注力,「女兒七歲時,因在一次校際比賽中偶遇本地著名鋼琴家兼駐演藝學院藝術家黃懿倫,面試後便收了為徒。」

  曉楠坦言自己並非音樂神童,「別人一學便懂的技巧,我卻須反覆練習,平均每日練習兩、三小時。」師承黃懿倫,令曉楠有一定壓力,「老師對音樂很執着,試過一個Bar(小節),只是半秒的旋律,執了一堂。」但老師對音樂的堅持亦為她成為狀元鋪路,「老師咬着音樂不放,我讀書亦咬着文章不放,作不好不罷休。」

  父母早年開辦音樂學校,父親更懂得色士風及結他等多種樂器,出身音樂世家的曉楠卻於十四、五歲到訪古典音樂家蕭邦在西班牙的故居時,才首次感受音樂的魔力,「邊聽蕭邦的作品,邊遊覽其故居,發現音符可準確地捕足當時他創作的畫面,原來音樂奇妙到可將歷史保留。」

  然而,被媽媽形容自小上台便「生猛」,在校際比賽多次奪魁的曉楠,卻因十三、四歲時一次比賽失準而對舞台恐懼,自此上台猶如「踩鋼綫」。視阿根廷知名女鋼琴家Martha Argerich為偶像的她指,對方的奮鬥故事啟發她克服這種恐懼,「對方成名後試過恐懼舞台而十年沒上台,最終亦能克服,可見這是所有音樂家的必經之路。」最終她憑藉同一樂曲,在全國音樂比賽中奪得亞軍,逐漸克服這種恐懼。

  學業成績同樣了得的曉楠,是今年的IB狀元,先後獲得港大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法律系,以及演藝學院取錄,最終決定入讀演藝主修鋼琴演奏,夢想能踏上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紐約「卡內基演奏廳」舞台,這份堅持更打動對她選擇走上音樂路有猶豫的媽媽,「音樂家與運動員一樣,是有時限的,要專注發展音樂便應趁青春去做。」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ib%E5%A5%B3%E7%8B%80%E5%85%83%E6%A3%84%E8%AE%80%E6%B3%95%E5%BE%8B%E5%85%A5%E6%BC%94%E8%97%9D-222310244.html

涉盜售通識習作 實習教師被捕




  繼現代書院集體抄襲後,文憑試校本評核再起爭議。一名任教屯門浸信會永隆中學的實習教師,擅自取走學生的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習作,略作修改後在網上兜售,上周五被警方拘捕。校長譚日旭證實涉事的實習教師,完成一個月實習期後離職,但不評論事件。

  被捕的尹姓實習教師,是浸會大學歷史及通識教學雙學士畢業生,在社交網站自稱連續兩屆文憑試以自修生報考通識教育科均獲5**級。據悉他五月在永隆中學實習期間,未經校方授權,下載多份分數較高的獨立專題探究習作,修飾文字後在網上兜售,其中一份日前成功以一千二百元售出,校方上周知悉事件後報警。

  警方證實,在上周五拘捕一名二十三歲姓尹涉案男子,涉嫌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已獲准保釋候查,須於九月上旬向警方報到。案件現由屯門警區刑事調查隊第二隊跟進。

  據悉,涉事教師有份批改學生的獨立專題探究,故有習作存檔的內聯網密碼,校方暫未確定他盜取習作的數目。校長譚日旭證實,涉事教師在一個月實習期結束後離職,對事件感到不幸;校方每年均有提供實習教師職位,但不評論事件會否影響日後實習教師安排。教育局亦以警方調查為由不作回應。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回應指,學校及教師可根據學生校內表現,評核學生習作及核證其真確性,應能發現抄襲等違規行為,考評局亦會檢示學校提交的分數及課業樣本,若發現異常個案,將跟進處理。


Source:http://hk.news.yahoo.com/%E6%B6%89%E7%9B%9C%E5%94%AE%E9%80%9A%E8%AD%98%E7%BF%92%E4%BD%9C-%E5%AF%A6%E7%BF%92%E6%95%99%E5%B8%AB%E8%A2%AB%E6%8D%95-220750123.html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城大獸醫課程料2015招生



  一直堅持開辦獸醫課程,設動物醫學院的城市大學,去年底再度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呈交申請書,校董會更通過即使再被否決,亦會自資開辦課程。校長郭位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捐款予城大指明用作開辦動物醫學院,至今已達三億元,反映社會期待香港有獸醫課程。他又透露將與元朗、沙田及深圳農場合作,將獸醫課程打造成亞洲區首個達世界標準的課程,預料到二○一五年正式招生。

  從○八年開始出任城大校長的郭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外間一直將開辦動物醫學院與時任城大校董會主席梁振英拉上關係,「梁振英較我遲大半年獲委任為城大校董會主席,而有關建議是我出任校長後,提出城大策略性發展計畫之一」。他直言,過去四年一直努力爭取開辦動物醫學院,但不同意三年前教資會是「否決」城大申請,「The project did not die(計畫未有死掉),只是政府未有表態,他們剛開始時確實對計畫有意見。」

  積極爭取開辦動物醫學院的城大,曾於一○年向教資會申請開辦資助獸醫課程,卻遭滑鐵盧。教資會當年提出三點質疑,包括本港培訓獸醫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政府不會提供額外資源給城大,以及城大現時缺乏與獸醫產生協同效應的學科和研究。

  城大去年底決定捲土重來,再度提交申請。為得到教資會支持,早前邀請前漁農自然護理署首席獸醫王啟熙,負責動物醫學院的前期籌組工作。郭位表示,第二次提交的報告長達二百多頁,「當中提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深層合作,計畫共同開辦動物醫學雙學位課程;同時強調人跟動物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他認為,今次的報告內容較扎實,加上資金較上次充裕,目前已為動物醫學院籌得三億元,對成功獲批抱希望。

  就城大再次申請開辦獸醫課程,教資會主席鄭維新曾表示最快年底有結果。郭位表示若獲批,首要工作是完善學術課程、規劃院舍、積極招聘院長及師資。他預計要六至八個月時間為開設動物醫學課程做推廣準備,然後才能正式招收學生,「把所有因素都考慮在內,從現在計起,需要十二至十八個月後才能招生。」即一五年始正式收生。

  城大上月已與康奈爾大學建立學術聯盟,該校學務副校長Kent Fuchs和動物醫學院院長Michael Kotlikoff曾到訪城大,並與教資會工作小組會面。郭位稱,動物醫學本科課程為期六年,首年將招收三十名本科生,並會逐步擴展至研究生課程,「本科生將獲安排到康奈爾大學修讀三個學期課程,並有機會到元朗、沙田及深圳農場實習,分別接觸大型、小型及特殊動物」

  他透露,目前在深圳有一至兩個農場選址,但仍在研究商討中;最近亦與成都設立研究中心,當中包括動物醫學實驗,並與內蒙古、台灣等地的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學生將有機會到當地實習。此外,城大已在校園及周邊地區物色了幾個合適位置,作為動物醫學院辦公室及實驗室設備之用。

  被問到會否擔心本港鄰近地區如台灣的獸醫課程競爭,郭位充滿信心地指出,將城大獸醫課程打造成亞洲區首個達美國獸醫協會(AVMA)世界標準的課程,畢業生可到全球各國行醫,加上香港本身現仍未有獸醫專業,不擔心與其他國家有競爭。


Source: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loc/0812ao03.html

特教生考通識四成不達標




新學制通識科要求學生「統統都要識」,特殊學生叫苦連天,他們因歸納及組織能力較弱,應考佔八成分數的筆試時,恍如輸在起跑線,是跨入大學的最大障礙。患自閉症的應屆文憑試畢業生利同學坦言,即使對題目提及的議題有認知,但不擅援引例子和編排分段作答卻成致命傷,「諗唔到應該寫啲咩,好不知所措」。

自閉症患者的組織及歸納能力較弱,偏偏通識科佔八成分數的筆試對分析、立論及舉例論證要求甚高。兩份考卷各考兩小時,答三題完卷,平均每題只有約45分鐘時間,利同學坦言,單是理解題目和消化資料已至少花掉15分鐘,「其實都係明啲唔明啲」。

老師倡設小組討論

即使遇到熟悉的議題,舉例及編排分段論述卻是最大挑戰。利同學說,常常想不到例子支持論點,又不知該如何編排分段,「小組討論同同學一齊傾就會諗到多啲,但自己諗就唔得」。例如有關拉布題目,他有兩條小題「諗唔到應該寫啲咩」,失掉逾十分。於試場內眼見其他考生揮筆疾書,他只能乾着急,「惟有寫腦圖盡量諗多啲」,結果通識科不及格,只得1級。

通識科老師葉智勇指,自閉症學生不擅長篇大論答題,且理解題目性質時容易有偏差,應考筆試甚吃力。他建議通識科考試增設小組討論部份,佔總成績10%至15%,並於筆試設選擇題或短答題,照顧學習差異。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則批評現時公開試只顧拔尖,促教局盡快檢討考核方式。

教育局回應指,大部份參與公開試的特殊需要考生的智力與一般考生相若,他們可以申請特別考試安排,包括延長考試時間、提供特別試卷、豁免應考某些科目部份試題等。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811/18373628

跨境生另闢校網月中公布




  北區學額因跨境生湧港而供不應求,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連日約見政黨代表,為另設跨境生校網最後諮詢,方案將於本月中旬公布。民建聯引述局方指,新校網將至少包括新界北八個校網,網內學校至少每班提供兩個學額,供無本港住址的跨境生申請,認為有助分流,紓緩北區學額壓力;民主黨則要求政府復辦村校。

  民建聯及民主黨昨先後召開記者會,交代與楊潤雄會面的內容。民建聯區議員劉國勳指,當局正研究為跨境生另闢校網,初步構思包括北區、屯門、天水圍、大埔等八個校網的學校,各校提供每班至少一至兩個學額,最快十一月便可設立,認為有助把跨境生分流至其他地區,紓緩北區學額壓力。

  立法會議員李惠瓊透露,專屬校網內學校均有基本投入,並非完全是剩餘學額,認為可減少標籤效應,又不擔心跨境生以假地址,規避新設的專屬校網。

  不過,民主黨總幹事林卓廷昨在會後質疑,專屬校網不能長遠解決北區學額不足問題,反而增加其他校網壓力,促請當局復建村校,他透露政府已為古洞一所私人辦學團體主辦的村校,研究復辦可行性,預料可提供一百八十個學位,最快一六年完工。但劉國勳指,復建村校只是臨時措施,而位置多屬偏遠,家長即使獲派,亦多選擇叩門返回市區就學,認為復校對本地家長未必有效。

  教育局指,就修訂跨境生安排的建議,一直聽取意見,主流意見一般認為,為跨境生提供「統一派位選校名單或專網」可包括有跨境生就讀地區的個別學校,特別是準備較充足及願意照顧跨境生的學校。當局亦曾檢視北區的空置校舍,但大部分只有極少課室,認為不適合再作學校用途。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8%B7%A8%E5%A2%83%E7%94%9F%E5%8F%A6%E9%97%A2%E6%A0%A1%E7%B6%B2%E6%9C%88%E4%B8%AD%E5%85%AC%E5%B8%83-220741632.html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暑假導致學業退步 孩子能hea嗎?




撰文:沈帥青

暑假到了,不少學生卻仍要回校上課,又要參加大量興趣班,放假忙過上學日子,令人不忍。但外國有研究指,學生在悠長暑假若太「hea」,程度隨時倒退數月。如此說來,暑假是否應少玩多讀書?

對香港學童來說,暑假是否已消失了?暑假要上補習班、興趣班、遊學團等,部分學校也要求學生回校補課,學習停不了。

家長安排不同活動塞滿子女的暑假時間表,其心態可以理解,一來是「人有我有」心態,但也擔心孩子在假期若只顧玩,會「心散」而將所學知識忘掉,開學後隨時跟不上進度。
有趣的是,父母有這想法,並非杞人憂天。外國有多項研究均指出,學童於暑假後會出現所學知識退步的情況,稱之為暑假學習流失(Summer Learning Loss)。

學習倒退與否 關鍵在「用腦」

美國杜克大學教育系教授Harris Cooper分析13個相關研究後發現,暑假過後,整體學童的數學水平,平均倒退了一個月。若說閱讀能力,中產家庭的學童,大多於暑假期間參加不同學習班,倒退較少甚至有輕微進步,但基層學童的閱讀能力,則可能倒退兩至三個月。

換言之,一個暑假,可能令成績「大退步」!而悠長假期為何令學生會如「洗腦」般忘了之前所學?也有研究發現,一些沒有參加各類暑假活動的基層學生,只要在暑假期間多看書,也沒有出現學習倒退。故關鍵並非全繫於是否有經濟條件參加暑假學習班,而是有沒有「用腦」。

孩子放暑假,若如《湯姆歷險記》的頑童般可到處探險遊玩,固然開心,但外國的教育界,對於如何安排孩子放暑假也不敢怠慢。

既有研究指如何利用暑假,會造成學習差異,美國政府便投放不少資源於發展暑假學習課程,例如「Summer Advantage」便是獲資助的計劃之一,暑假期間提供較便宜或免費的學習課程,除了數學、語文,亦會安排看電影、田野觀察或美術課等,令即使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童,亦不愁沒有參加活動的機會。

美校獻計 暑假分拆為短假期

事實上,暑假悠悠長,也有說法指對學習效率未必好。有美國學校便獻計,不如把兩個月暑假,分拆為多個較短假期,分散於整個學年。至於英國、法國亦有意縮短學校的暑假日數,藉此提升學生成績。英國已宣布於2015年9月起,學校可自行決定假期長度,有學校已決定縮短暑假,法國則於今年2月建議把暑假從8周縮短至6周。

暑假的問題,在香港亦成為不少家長頭痛的問題,父母對於如何利用暑假催谷子女,已出盡法寶。基督教女青年會前年的調查顯示,近兩成受訪的家長為子女安排5項或以上暑假活動,包括補習、學樂器、體藝等,各大社區中心及興趣班的暑假課程,也每每非常搶手,經常火速額滿。

中層家庭的孩子的暑假班尤其多姿多采,但基層的孩子也不乏選擇,姑勿論是為了避免子女放長假忘了所學知識,抑或是為了免於孩子在家悶得發慌,在暑假不是一味玩,也保留學習的狀態,始終是好多於壞。

看12本書 效果等同上學習班

不過,看見孩子有時放假忙過上學,或有人認為不值得,事實上,美國田納西大學便有研究指,學童若可在暑假期間看12本書,效果已等同參加暑假學習班。多帶孩子到圖書館借書,讓他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書本便可以了。

如何過一個有意義,不會荒廢學習的暑假,秘訣不在乎是昂貴的暑期班或遊學團,也並非要「填鴨式」填塞每分每秒都要不停學習。台灣學者洪蘭曾說:「不能讓孩子一直接受東西,要有空白,才能思考。」

如何讓小小腦袋在暑假不要停下來,但又可留一點空白?或許這就是家長們的「暑期功課」。


Source: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9efd6725-1c7a-46f9-a338-91477565e01a-553061?ref=ak8fs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聯招今揭盅 逾七成人名落孫山 港大奪七狀元 拔尖贏家




  決定約七萬名能否順利踏上大學之路的大學聯招,結果今日揭曉,僅一萬四千七百多人獲學士學位取錄資格,意味逾七成人將名落孫山。全港九名考獲七科5**狀元之中,七人獲香港大學包攬,分別入讀醫學、工商管理(法學)、法學及精算。中文大學環球商業學,則以平均收生成績最佳五科達三十四分,成為全港門檻最高的學科。

  六萬九千四百名經聯招報讀八大及公開大學的學生,今早九時起可查閱聯招結果。今年僅兩成六人,即一萬八千二百多人獲派學位取錄資格,其中一萬四千七百多人獲學士學位取錄,其餘約三千五百人則獲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取錄。大學聯招處昨公布數據指,八成三獲取錄考生來自首三志願的第一組別(Band A),獲派第三至六志願的第二組別(Band B)考生則約一成。

  餘下兩狀元 獲中大取錄

  今屆文憑試共誕生九名考獲七科5**狀元,香港大學取錄其中七人,包括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的「天水圍狀元」謝楚灝、喇沙書院的岑曉峰及真光女書院的張亦妍,三人成功獲港大醫科取錄。其餘獲港大取錄的狀元,分別是報讀法學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鄭月怡、報讀工商管理學(法學)的德望學校(中學部)徐茵琪與皇仁書院陳宏禧,以及報讀精算的皇仁曾家興。港大亦取錄十名考獲六科5**的考生,換言之,該校取錄了全港近八成的文憑試狀元及榜眼。

  至於中文大學,今年取錄兩名七科5**狀元,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的曾綺慧及英華女學校的黃雅頤,曾綺慧將入讀中大醫學院今年首辦的「環球醫學領袖計畫」,日後有機會銜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海外大學修讀碩士及博士學位;黃雅頤則獲中大環球商業學取錄。

  中大環商學 34分門檻最高

  港大及中大今年分別取錄二千二百七十二人及二千六百一十人。以5**為七分,5*為六分如此類推計算,港大平均取錄的最佳五科成績是二十八點零四分,中大則為二十五分。以兩校平均收生成績比較,全港收生門檻最高的學科,是五科考獲三十四分的中大環球商業學,力壓三十三分的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

  其他院校方面,科技大學指商學院學生今年平均收生成績是六科五級,其他學院為四點五級或以上;理工大學則稱平均收生為五科二十四分;城市大學指平均收生為四科核心科目及一科選修科平均成績為四級以上,個別學院達五級以上;至於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及公開大學,則未有公布收生成績。

  失明、弱聽兼手部有觸感障礙的應屆考生曾芷君,成功入讀首志願中大翻譯系。各校昨亦公布取錄特教生的數目,以理大取錄九人最多,而港大亦取錄六名特教生,其中三人是聽覺受損,兩人肢體傷殘,其餘一人是特殊學習困難,全部入讀文學院;城大則取錄五人。另外,港大、中大及理大三校合共取錄了七十名精英運動員學生。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8%81%AF%E6%8B%9B%E4%BB%8A%E6%8F%AD%E7%9B%85-%E9%80%BE%E4%B8%83%E6%88%90%E4%BA%BA%E5%90%8D%E8%90%BD%E5%AD%AB%E5%B1%B1-%E6%B8%AF%E5%A4%A7%E5%A5%AA%E4%B8%83%E7%8B%80%E5%85%83-%E6%8B%94%E5%B0%96%E8%B4%8F%E5%AE%B6-220457443.html

文憑試生最想投身行政管理




  大學聯招明日放榜,有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在文憑試放榜當日,訪問近千名應屆考生的升學及就業去向,發現工商管理及社會科學是受訪考生最熱捧的大學主修科目,文學則最不受歡迎。雖然本港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受訪考生最想投身行政及管理行業,最不想投身金融、建築工程及傳媒行業,調查機構分析指,現今年輕人「怕辛苦」,不願捱更抵夜留意各地股市,故無意投身金融業。

  優才資源中心在上月文憑試放榜日隨機到本港十個地區共二、三十所學校外,以問卷訪問九百三十六名應屆考生,八成八受訪考生表示繼續升學,當中五成二估計可修讀學士課程,僅百分之三點五考慮重考文憑試。受訪考生主要因應個人興趣及考試成績選科,結果工商管理及社會科學為首兩個獲熱捧的科目,文學及工程則最不受歡迎。

  最多受訪考生希望投身行政及管理行業,其次是醫療人員及社工,金融、建築工程及傳媒則為考生最不想投身的行業。調查指,受訪考生普遍考慮薪金及福利、工作性質,以及興趣和成就感等個人因素,計畫就業方向。

  此外,調查分析了受訪考生的性別及高中選修科目對升學方向的影響,結果發現女生多選擇文學、醫藥及傳媒等大學主修科目,男生則選擇工程及建築為主;在高中主要選修文科的受訪考生,則傾向在大學主修文學、社會科學及傳媒,然而文學卻不受主要選修理科或商科考生歡迎。

  中心總監陳偉權分析,雖然本港為國際金融中心,但金融業卻十分缺人,而受訪考生亦不想入行,「從事金融,晚上要留意各地股市,但這一代年輕人怕辛苦,驚入行後冇得。」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副會長邱斌坦言,以往金融業是高高在上的行業,現時卻要「搶人」,工作範疇亦太闊,「保險業都做埋理財」。

  現今手機通訊發達,企業學習顧問的首席諮詢顧問梁永忠認為,隨手機應用程式普及,資訊科技將於未來幾年頗有前景,鼓勵中學生不要盲目「跟風」,「要有『勁』,對前景有夢想。」陳偉權建議中學與中小企及專業人士合辦「師友計畫」,讓中學生及早了解就業前景,幫助選科。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photos/%E6%96%87%E6%86%91%E8%A9%A6%E7%94%9F%E6%9C%80%E6%83%B3%E6%8A%95%E8%BA%AB%E8%A1%8C%E6%94%BF%E7%AE%A1%E7%90%86-photo-220510016.html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開學衣食行加價5%至10%




  將近開學,不少家長忙於為子女籌謀開學事宜,但受人民幣升值、持續通脹,以及新一輪最低工資影響,今年校服、午膳飯盒和校巴服務供應商均調升收費,加價幅度由百分之五至十不等,高於通脹;有校服公司表示,製衣原料成本漲價三成,但擔心家長難以接受,唯有在其他開支拉上補下,最終只加價百分之五。

  本港六月基本通脹升至百分之四,莘莘學子於新學年在衣、食、行方面的開學開支亦統統加價,承辦近三百所學校校服的金綸校服東主林松坡表示,今年製衣原料成本漲價三成,但校服只輕微加價百分之五,「由去年六月起,製衣原料成本一直不斷上漲,加上人民幣匯率上升,港幣貶值,兩者差距變相使原料來價進一步提升,成本貴了三成,但考慮到加得太多,家長難以接受,因此公司定下每年加價幅度不可超過一成的規定。」

  他指,現時的經營環境肯定需要加價,但又不能完全將成本轉嫁消費者,唯有拉上補下,由於鋪位屬自置物業,可將毛利盡量降低,否則,旺區鋪位至少加租三成。他以毛衣背心為例,指現時一件小學毛衣背心平均售價八十元,中學一百一十元,只比去年加價五元左右。另一家校服公司豐昌順,董事何曉茵亦表示,今年只加價百分之五至六。

  膳食方面,主要負責為學校提供午膳的丹尼食品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余汶蔚表示,今年為學生提供的午膳飯盒,加價幅度約為百分之五至十,去年每個午餐飯盒售價介乎十七至二十元,今年加價一至兩元,即售價介乎十八至二十二元之間。「單是食材、調味品等成本已漲價一至三成,加上從事學校午飯服務供應商,在物流過程中需要不少人手支援,而今年五月起實施的新一輪最低工資,對公司經營亦有影響。」另一家午膳飯盒供應商「新5餐」行政總裁梅子安亦表示,今年學生飯盒加價五角至一元,小學飯盒售價十七元五角,中學飯盒十九元。

  交通方面,校巴供應減少成為近年學界困擾,冠忠巴士集團董事長黃良柏表示,司機工資、油價、車輛保險費上漲,使校巴經營環境日漸困難,而今年校巴收費加價幅度控制在一成以內,短途路平均每月收費上調二十元,長途路則上調二百至三百元不等。有承辦銅鑼灣聖保祿學校的校車服務的志力旅運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生表示,今年平均加幅為百分之八,以來往美孚和銅鑼灣的校巴收費為例,由去年的每月一千四百元,上調至新學年的一千六百元。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9%96%8B%E5%AD%B8%E8%A1%A3%E9%A3%9F%E8%A1%8C%E5%8A%A0%E5%83%B95-%E8%87%B310-222054581.html

超齡生立志讀出錦繡前程




  放低書本九年,以三十歲之齡重投大學生活的城大商學院學生陳肇衡,自認非讀書材料,中五畢業後投身社會,從月入三千多元的髮型屋學徒捱起,其後轉投化妝業,惟新晉化妝師輩出,令他深感前景黯淡,更後悔會考後放棄升學,三年前決心修讀副學士,付出雙倍努力學習,終以優異成績銜接大學,夢想是開設髮型屋,為更生人士提供出路。

  三十歲的陳肇衡外表年輕,談吐中卻透露社會歷練。○一年會考考獲十五分的他,原可升讀中六,但「自小不愛讀書,很反叛。」於是,他不理家人反對,到髮型屋做學徒,「每日洗幾十個頭,又學剪髮,只賺到三千元。」

  他其後跟隨師父,幫明星及新娘化妝、設計髮型,五年前開始自己「接客」,「高峰期月入有五萬元,但淡季得幾千元,近幾年很多新人入行,令不少熟客壓價,開始覺得自己競爭力很低,後悔當年放棄升學」。一○年,他報讀城大專上學院工商管理副學士,以增值自我。

  比同輩大十多年,陳坦言,無代溝,最難是適應做全職學生,「初時連處理文件的電腦程式都不懂,學習能力又比人慢,很灰心」。惟他不甘放棄,堅持每天下課後溫習數小時,亦會備課上堂,去年終憑優異成績,銜接城大市場營銷學系,期望日後投身妝容市場推廣,長遠則立志開設髮型屋,為更生青年提供出路。為擴闊眼界,陳昨晚已赴美國開展半年交流。

  商學院助理院長譚桂常指,超齡學生的工作經驗豐富,解難能力高,晉升機會相對較大,曾有畢業生憑出色表現,轉行六年後,升任人事部高層。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8%B6%85%E9%BD%A1%E7%94%9F%E7%AB%8B%E5%BF%97%E8%AE%80%E5%87%BA%E9%8C%A6%E7%B9%A1%E5%89%8D%E7%A8%8B-220843684.html

林慧思:社會放錯焦點 應討論警執法




正當支持及聲討團體在旺角「對陣」,事件主角林慧思亦結束外遊返港,她指心情已平靜,但仍感不開心,認為社會放錯焦點:「大家要關心的是,到底警察執法是否公平?青關會一向行為作風是怎樣呢?」她重申,已為當日不恰當用語道歉,事件應告一段落,同時盼市民繼續關心社會,令社會變得不一樣。

林昨出席網台D100活動,下午於facebook留言,「香港是我們的家,加油!維護人權,自由,民主,法治」。她說無刻意留意旺角情,朋友卻不時從手機傳來現場照片。她表示,從照片可見警方今次處理相對恰宜,清楚分隔雙方,慨嘆「當日(她斥責警方執法時)都係咁,件事就唔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林老師昨接受電話訪問時語氣平和,說心情已平靜,但仍不開心,因社會放錯焦點,不應再將她在事件中的行為放大或爭拗。她解釋,當時因不滿警方執法,出於氣憤才用不雅用語,事後已發聲明道歉,事件應告一段落,她相信香港人眼睛是雪亮的,「會知邊個講真、邊個講假」。

林老師說:「香港最可愛的地方是各人都在不同層面上,享有發表意見的自由。」她希望市民繼續關心社會,即使生活忙碌、辛苦,「是一個循環,(關心社會)令社會變得不一樣」。

教育局長吳克儉昨表示,林已就其不恰當言論道歉,希望大眾接受,並指教師是學生的榜樣,盼教師注意言行,不希望同類事件再發生。吳盼盡快平息爭議,將事件交由有關學校處理。教協副會長張文光亦希望事件到此為止,目前應交學校處理,無集會必要。


Source: http://news.mingpao.com/20130805/gca2.htm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通識寫作比賽冠軍 文筆呈敏銳觀察力




  相信好多家長的想法也一樣,都想子女不僅學得一口流利英語,還能通曉英文寫作,但要做到這境界確實談何容易。所以當我們聽聞《英文虎報》校園報 The Student Standard及Junior Standard早前舉辦「2012-13通識英文寫作比賽」,小學組冠軍得主是一位就讀本地五年級的男生時,就馬上向他和他的家人取經,探求學習英語的良方。

  這位小男孩名叫周兆陽,是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下午)的五年級生。小小年紀的他壓倒逾六百名參賽者(包括來自國際學校的學生),評判表示,原來兆陽的過人之處是抱有好的意念,他以"Hong Kong Hardships"為題,文中描述港人為了生計而由朝到晚疲於奔命,特別是窮人受到房屋問題和物價高企等困擾,生活愈見艱難。

  兆陽的文筆雖然淺白簡單,卻能一矢中的寫出香港基層的現況,而且懂得關心別人,十分難得。兆陽則說自己很喜歡看報紙,常常在報章上看到年輕人無法「上車」的新聞,由此而引發靈感。

  他又說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很想知道為何港人的生活如此艱難,於是去問媽媽,結果得知其中一個原因是房屋問題,他在文中寫道:「雖然政府嘗試努力解決房屋問題,但樓價已升至不合理水平。(Al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hard to tackle it, house prices have risen to an unreasonable level.)」相信他的想法能引起許多人的同感呢!

  被問到為何喜歡英文寫作,兆陽一臉認真地答:「我覺得勤有功、戲無益,只要經常寫東西,就會愈寫愈好!」他還透露,由八歲開始便有寫英文文章的習慣,父母也會陪他一起寫。

  兆陽媽媽說,明白培養寫作能力對孩子很重要,但以兒子的性格而言,她知道無法作出強逼,所以從沒有替他報讀任何寫作班,只是鼓勵他多看圖書,例如他最愛看雀鳥的圖書和科幻小說等,從而引導他創作。她笑言,自從兆陽獲獎後,對寫作的興趣更濃厚,還嚷想參加其他專題寫作比賽。

  我們又同獲得中學組冠軍的得主譚敏瑤(Claudia)傾過,她是西島學校十一年級學生,就讀國際學校的她平日習慣使用英文,故英文寫作對她來說沒有難度。為了令作品內容更富感染力,她曾到深水的籠屋戶進行實地採訪,結果令她大開眼界。

  Claudia的作品名為"Cage Homes: Not For Man",其作品言簡意賅地道出籠屋居住環境之惡劣,居民擠身於狹小的、猶如棺材的小房間內,沒有任何舒適、生、通風和治安設施可言,更甚是與厭惡的小昆蟲同住一室。她感慨地寫道:「籠屋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在現實中,每天有超過十萬名居民在辛勞過後,還要在那裏過活。(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horrific with repulsive insects and vermin that roam around these tiny rooms. This is the reality that some 100,000 Hong Kong people face each day when they return home after a strenuous day at work.)」

  Claudia話,很同情籠屋居民的苦況,所以在文中提出了多項解決辦法,包括要求當局成立獨立委員會,讓所有持份者和低下階層參與討論和對話,讓社會聽到籠屋居民的聲音。她還要求當局修例,以堵塞目前就經營和監管籠屋的法律漏洞。Claudia覺得,藉這次比賽擴闊了視野,才是最大得,說自己開始反思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她坦言,「雖然我們住在同一個地方,但原來大家的生活很不一樣。」談到如何提高英文寫作能力,Claudia說專注看報紙和關心時事是不二法門,而且上街時要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鍛煉觀察力。

  有份擔任評判的名作家Nury Vittachi讚賞各參賽作品出色兼有創意。他更向大家分享一位澳洲教授如何指導學生學英語的妙方,話說這位教授取消了所有課堂,然後每天花十五分鐘向學生說三個英文故事,結果一百天後,全部學生都懂得閱讀和寫作英文了。

  這次英文通識寫作比賽有過百所中小學及國際學校參加(分別有54所小學及75所中學),作品近二千份。如想欣賞有關通識英文比賽的各參賽作品,歡迎瀏覽《英文虎報》網站http://www.thestandard.com.hk/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9%80%9A%E8%AD%98%E5%AF%AB%E4%BD%9C%E6%AF%94%E8%B3%BD%E5%86%A0%E8%BB%8D-%E6%96%87%E7%AD%86%E5%91%88%E6%95%8F%E9%8A%B3%E8%A7%80%E5%AF%9F%E5%8A%9B-222117557.html

《神魔之塔》涉抄襲 校方助宣傳





科大校友促大學退捐款

  兩名科大畢業兄弟,推出港產手機遊戲《神魔之塔》,因遊戲受歡迎兩人成為百萬富翁。遊戲雖有抄襲之嫌,科大仍視兩人為創業成功典型,高調向傳媒推介採訪。有科大校友發聲明,直指校方收取兩人百萬元捐款「不義之財」,要求校方停止再為遊戲宣傳。

涉抄日本著名遊戲

  《神魔之塔》是由科大兩名畢業生曾建中(Terry)及曾建豪兄弟所創,遊戲推出半年大受歡迎,兩兄弟身家暴漲成為百萬富翁。但有玩家認為遊戲有抄襲日本手機遊戲之嫌,曾建中亦承認開發過程有參考過該遊戲,但強調兩者有異,並聲稱新創意「通常係基於舊有意念出」。而科大亦視兩人為創業成功典型,高調向傳媒推介採訪。但有校友踢爆科大為兩人宣傳,只因收了曾建中百萬元捐款。校友認為曾建中有違商業道德操守之嫌,昨向傳媒發表聲明,要求校方暫停曾建中的MBA學籍,並停止為其宣傳。

  該聲明內容大意如下:「《神魔之塔》抄襲事件成為城中焦點,《神魔之塔》是否違法,海關及律師會處理。而另一問題是其商業道德操守,當事人Terry得到科大在背後支持,問題更嚴重。科大支持Terry抄襲是基於Terry捐了100萬給科大,因為有捐款,科大便協助Terry大力宣傳其產品。科大將Terry的產品宣傳給全體校友,為其在6月份舉辦成功創業講座(但數百校友全力反對及抗議任何抄襲都不成功)……Terry除了是已經被廣泛報道的科大工學院的學生(BEng)及碩士(MPhil)畢業生身份外,更是現時科大的MBA二年級學生。作為世界級的商學院(EMBA全球第一,MBA全球十大),竟然容許MBA學生抄襲(更自稱原創),更支持及為其推廣以賺取更多不義之財……」

科大暫未作出回應

  聲明質疑校方是否認容許或支持抄襲,即使不義之財的捐款也接受;希望校方即時停止任何支持及協助Terry的項目,退回其所有捐款,及發表聲明不支持任何抄襲及其他有違商業道德操守的行為,要求商學院檢視是否需要暫停Terry的MBA學籍。對於以上要求,科大校方暫時未有回應。


Source: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92596

唇讀曾芷君入讀中大翻譯系

 
 
 
  大學聯招率先讓有殘疾的考生查閱申請結果,中文大學證實,失明、弱聽兼手部有觸感障礙的應屆文憑試考生曾芷君,成功入讀該大學的翻譯系。芷君透過母校英華女學校表示,感到很開心,會繼續努力讀書,但由於想開展安靜的大學生活,故婉拒接受傳媒訪問。
  曾芷君,由於手部亦有觸感障礙,故此,只能憑自創的嘴唇閱讀凸字。但憑其堅毅努力,成功在文憑試的中文科、英文科及通識科考獲3科5**佳績。最後更成功入讀首志願中文大學的翻譯系。英華女學校副校長曹港生表示,曾芷君及家人均感到十分高興,又引述曾芷君表示,因目前正準備入大學的工作,希望繼續努力讀書,有平靜的大學生活,故婉拒接受傳媒訪問。
  曾芷君因手部有觸感障礙,故一般的電腦鍵盤亦不能使用。但她早前表示踏入大學校園後,會在短期內學習電腦的使用技巧,克服容易按錯電腦鍵的困難。據知,中大方面已積極為她做好配套工作,亦會與其他學系合作,全力幫助芷君投入大學生活。中大的學生事務處亦表示會幫助校內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習,例如會協助弱聽的學生訂購助聽器。
  中大積極做好配套工作
  兩年前為芷君度身訂造專用電腦鍵盤的理工大學大賽馬會復康科技中心主任譚永昌昨日表示,現時正加快製造一部便於攜帶的點字機,既可打字,又可即時讓芷君用嘴唇閱讀,目標在9月開學時可給她使用。譚永昌又表示,早前為芷君特製的電腦鍵盤,在8個按鍵上加上有窿的膠粒,就如點字機一樣,只須按下膠粒便可找出點字,比起用傳統點字機省力,方便手部有觸感障礙的芷君。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名校轉直資 爭先恐後




  本港傳統津貼名校紛紛走上直資的道路,港島西半山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灣仔聖保祿中學擬轉直資引發的爭議,揭示傳統名校對直資制度趨之若騖,事實上港府的教育政策一直為人詬病,津貼中學在教學語言和課程上也沒有自主權,政府資源亦匱乏,不少傳統名校都視轉直資為出路,故近年投入直資懷抱的名校愈來愈多,保守估計多所名校轉直資後,本港津貼學校已「損失」了逾萬個傳統名校的學額。去年成功轉為直資的協恩中學,校長李鎮洪接受《成報》訪問時亦坦言,轉為直資學校後收生自主性大增,資源彈性大,可投放更多資源在有需要的學生身上。

  教育統籌委員會1988年提出「直接資助計劃」(Direct Subsidy Scheme)建議,教育署1991年實行,至今22年,制度本為政府買位卻營運困難的私校和未獲資助的愛國學校而設,冀促進優質私立學校發展,教署當時將直資學校學費上限規定不可多於資助額三分之二,最初只有11間學校申請轉直資,九間獲批准,全是愛國學校和國際學校,至2001年時直資學校只有30間,政府其後一再修訂計劃,開始吸引傳統名校垂青。

  事實上,政府教育政策為人詬病,資源又嚴重不足,而本港回歸後中學更失去教學語言自主權,不少英文中學被迫變成以中文授課,相反直資學校可自決教學語言、自訂課程和入學要求,擁有較高自主權。另外,政府2001年放寬直資學校學費上限,由資助額三分之二大幅上調至約2.3倍,如2001/02學年初中資助學位單位成本是29,513元,即直資學校原只可收近2萬元學費,但放寬後可大幅上調至近7萬元。

  「損失」逾萬名校學額

  當局又將直資計劃擴展至小學,隨即吸引聖保羅男女中學與屬下兩所小學,以及聖保羅書院和德望學校成功申請於2002學年轉為直資,此後的12年,多間名校包括聖士提反書院、拔萃女書院、拔萃男書院、聖保祿學校、協恩中學等也轉投直資懷抱,至今全港有73間直資學校,當中九間同時辦中小學課程,整體三成即21間原是津貼學校,而1939年由22間英文教會學校組成的香港補助學校議會,便有七間會員學校轉直資,加上其他轉直資名校,保守估計至2012/13學年度,本港津貼中學已「損失」了10,454個名校學額。

  協恩中心校長李鎮洪憶述2009年為轉直資進行諮詢,校董會接受學生盤問數小時,經長時間辯論,全校師生投票決定該校前途。他又解釋,轉直資的好處是收生自主性大增,資源彈性大,財政上更靈活,故可實行20人一班的小組教學,以及推行一生一師計劃,加強師生感情。

  不過,津貼中學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校長廖亞全就不同意。他擔心部分家長未能夠負擔高昂學費,故無意讓學校轉直資。他又認為,政府的津貼學校的資助不足。「津校的資源不及直資學校,只能夠寫大量計劃書,向政府不同機構申請資助,但就令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他要求教育局重新檢討現行的直資及津貼制度,令辦學環境更公平。

  或令基層子弟難入讀

  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系系主任吳迅榮就建議,直資學校應考慮將10%至20%的學位,分配到統一派位,讓更多學生有向上流的機會。李鎮洪對此建議有保留,擔心在統一派位下,獲取錄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未必清楚學校的辦學理念。「有些家長根本不了解協恩,亦不明白老師會用甚麼方法教學。」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對《成報》直言,所有津貼學校都有人手不足問題,教師面對「學生多、教學時數多、雜項多」的三多情況,「政府釐定人手數量低,每人分到的工作多,結果每人每星期要教30節」,教師只有自己「搏命」避免降低教學質素,他慨歎傳統名校轉直資有「一定道理」,「直資有吸引地方,包括透過收高學費增加學校資源,學校管理自主程度增加,教學語言、收生、財政管理有較大彈性,令到部分傳統名校轉直資動機愈來愈大」。不過,他批評學校轉直資雖可獲得好處,代價卻要整個社會去承受,令基層子弟難以入讀名校。


Source: http://www.singpao.com/xw/yw/201307/t20130728_448937.html

多思考防偏頗




  國教風波去年來勢洶洶,一年後校園回復平靜,在廠商會中學國事學會的負責教師莫樹懿,繼續在校內辦升旗禮、內地交流團,帶領學生參加維園六四晚會等活動,雖不感政治壓力,但會不斷提醒自己要持平、多角度,更要考慮家長會否對課堂討論的政治議題有異議。

  國教風波成為回歸後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校園難免受到衝擊。莫樹懿坦言,不時被同學問及「是否洗腦」的問題,感到他們對國民教育會較抗拒;經過一年,感到學生對討論國教爭議的熱衷度大不如前,作為教師雖感到見怪不怪,但風波後確是多了幾分思考,「我會較以前想多些,能否多給學生資料與不同角度,尤其思考立場有否偏頗」。

  她以帶領學生參加維園六四晚會為例,「怎樣跟學生講解,我的觀點又不致影響他們呢?最後我的選擇是讓他們有不同層面的思考」。但家長想法也成為莫老師舉辦國教活動的考慮之列,「家長可能會反對,他們如何看待議題,會否贊成學生參加?」她笑言風波後雖多了反思,但不會想得太複雜,學校亦無壓力要求她在教學選材上作取捨。

  莫老師認為,風波後普遍學生對新聞時事更為敏銳,尤其是通識教育科討論國民身分認同,可以不再流於民調數據,同學各有感受,反而更易帶動討論。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6%95%99%E5%B8%AB-%E5%A4%9A%E6%80%9D%E8%80%83%E9%98%B2%E5%81%8F%E9%A0%97-220812855.html

校長促設中文第二語言課程




  非華語學生在學習中文上遇到不少困難,因為文憑試中文科課程太艱深,但應考程度偏淺的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卻不利他們於本地升學及就業需要。有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中學校長及教師,促請政府為非華語生設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或仿效舊制會考英文科做法,另設程度較淺的試卷。

  城市論壇昨討論非華語生學習中文所遇到的困難,有學生舉起「中文我都努力過」的紙牌作無聲抗議。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吉利徑)教師校長陳鉅培指,今年全港文憑試考生在中文科達三級以上的比例僅佔五成,認為「一刀切」地要求主流學校的非華語生,中文程度與本地學生看齊不切實際,「除非政府有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作為指導原則,否則學校不知應教到哪處」。

  該校老師叢麗明建議,當局仿效以往會考英文科做法,在中文科另設程度較淺的課程,「重實用為主,減少文化、文學等部分,協助非華語生與程度稍遜的本地生」。融樂會總幹事黃惠芬質疑,政府未為非華語生設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是制度上的歧視,促請當局正視。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6%A0%A1%E9%95%B7%E4%BF%83%E8%A8%AD%E4%B8%AD%E6%96%87%E7%AC%AC%E4%BA%8C%E8%AA%9E%E8%A8%80%E8%AA%B2%E7%A8%8B-220811367.html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校長授選校要訣 面試表現勝履歷




  暑假才剛開始,很多K2家長卻忙於搜集資料,為子女報讀一四學年的小一作準備。看過全港二十一所直資小學的資料,知道逾半學校已接受申請,部分學校更已截止報名,故想為子女報讀直資小學的家長,現在就要留意了。

  近年出生率上升,受家長歡迎的直資小學,動輒就有逾千人報名,競爭非常激烈,其中東區的港大同學會小學,由於預計報名人數會再增加,今年的面試情況就有所改變,包括由去年的兩次面試,增加至三次;另外,並非所有申請人都有機會進入第三階段的面試。

  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黃桂玲說,去年有二千五百人報名,競逐一百二十個小一學位,即約二十一人爭一個學額。「去年是每人都有兩次面試機會的,但預計未來會愈來愈多人報名,所以今年的面試程序會稍作改動。第一次面試會見所有申請人;第二和第三次面試,則會選擇合適的學生才見。」

  港大同學會小學現已接受報名,截止日期為七月三十一日。看過該校的網頁,已把面試準則、內容全部列出,包括會有小組遊戲和個人面談,從而觀察孩子的行為、社交表現、理解及表達能力。

  至於面試的內容,包括認讀中、英文基本字詞;考核數學基本理念,包括數數、加減、推理;生活常識問答;根據故事及老師的指示進行互動遊戲;分享所閱讀過的書籍內容等。另外,面試主要以粵語進行,但老師亦會以簡單英語與學生交談。不過,如家長認為子女以英語或普通話進行較適合,就可預先在報名表上列明,好讓校方安排。

  黃校長說,把面試準則和內容列出,都是依教育局的要求,網頁所列的只是形式,但實際上的內容則每年不同,所以也不怕把面試形式列出。「最重要的,還是小朋友本身的表現。」

  近年有不少關於直資學校的討論,目前剛巧又正值報名的時間,家長又應如何選校呢?黃校長說,其實不論報讀直資或是官津小學,家長都要深入了解學校的課程、辦學理念,子女的學習模式是否能跟學校配合等。

  至於今年初由中西區山道遷至域多利道的男校聖保羅書院小學,去年有約一千九百人報名,遷至新校舍後,一四學年暫時仍維持三班,即九十六個學額。該校小一的申請報名表,已可在學校網頁下載。家長想為兒子報名的話,在填妥報名表後,需在八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把報名表和相關資料親身交至學校。

  為了讓心儀學校更認識子女,不少家長為子女報讀直資或私小時,都會為子女製作精美的個人履歷,但不少名校校長都曾經說過,因為報名人數眾多,他們根本無時間一一細閱,勸喻家長毋須製作太厚和精美的個人履歷,部分學校更會講明個人履歷或附加資料的頁數。好像聖保羅書院小學就在學校網頁提醒家長,呈交兒子的課外活動和獎項證明的副本時,最多只可交五頁,並且要一紙兩面打印,避免用相紙、光面紙或重磅紙等,所有文件亦毋須釘裝。

  聖保羅書院小學校長陳慕珍表示,學校往年已有這樣提醒家長,主要是希望實踐環保。「其實學校最想見的是小朋友本人,在以往的例子中,有些取錄了的小朋友,他的父母只是交了兩張紙來,所以不是愈多、愈大份的個人履歷就愈好。」

  陳校長說,該校在面試時,會多方面觀察小朋友,例如是否合群、溝通能力、基本禮貌、普通應對、日常生活知識、表達技巧等。「第一輪是小組面試,但不是搶答,每人都會有一定的時間說話。老師會有特定的指示要小朋友做,或者要小朋友去講等。」

  要了解學校的課程、辦學理念是否適合子女,家長在為子女報名前,不妨先參與學校的家長簡介會。除了可親身聽校長介紹外,也可帶子女參觀學校,看子女是否喜歡該校園。接下來的日子,陸續會有學校舉辦家長簡介會,例如南區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在九月三日、沙田區的培僑書院在九月七日等,心儀這些學校的家長,就要及早瀏覽學校網頁了。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6%A0%A1%E9%95%B7%E6%8E%88%E9%81%B8%E6%A0%A1%E8%A6%81%E8%A8%A3-%E9%9D%A2%E8%A9%A6%E8%A1%A8%E7%8F%BE%E5%8B%9D%E5%B1%A5%E6%AD%B7-220816223.html

反直資校友促暫凍結申請




  兩批分別反對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和聖保祿中學轉直資的校友,昨日都到立法會申訴,促議員監督教育局重新檢討直資政策,暫時凍結資助學校轉辦直資的申請,而立法會將開會跟進。聖保祿轉直資申請前日已被教育局駁回,聖士提反校董會則留待9月才決定是否轉作直資,而該校校友兼新民黨議員葉劉淑儀引述辦學團體表示,校本條例實施後會令學校資源被攤薄,該校成績下跌,若不轉直資便可能要開中文班。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舊生直資關注組約10名成員昨到立法會申訴,成員廖淑華認為聖保祿中學的直資申請遭否決,反映教育局有做好把關工作,令她們增加信心,但不會鬆懈。

  立法會將開會跟進

  身為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友的葉劉淑儀則透露,辦學團體聖公會的高層向她反映,校本條例實施後令學校資源被攤薄。她又指學校成績下跌,如果不轉直資學校未必收到足夠的第一組別學生,可能便要開辦中文班;她又說,亦有家長擔心學校會降級,目前津貼制度太多制肘。故她支持直資制度,令家長有更多選擇。

  另外,教育局雖然否決聖保祿中學轉直資,但約10名反對聖保祿中學轉直資關注組成員,昨日仍然到立法會申訴,冀教育局正視資助學校津貼不足問題,發言人華珊指出,直資制度會阻礙基層向上流的升學機會,亦有很多例如收費及監管問題,教育局責無旁貸,應重新檢討直資政策,並暫凍結資助學校轉直資申請。

  該校有家長表示曾在校外做民意調查,但遭人報警投訴,其他家長感到威脅及壓力,該名家長亦擔心影響仍在學的女兒,故戴口罩參與行動;華珊亦批評校長鄔萃芬曾親自致電游說反對轉直資家長,儼如施壓。

  校本條例攤薄資源

  立法會將開會跟進直資問題,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會邀教育局官員及校方代表出席,又批評目前教育制度逼使名校轉投直資,造成直資學校優於津貼學校現象,對基層市民不公。


Source: 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307/t20130725_448271.html

八大門檻高2300港生報讀內地院校





本港中學文憑試放榜後,內地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亦展開面試,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港為學生進行面試,有逾四十人參加,不少學生直言,在文憑試考獲4、4、3、3不俗成績,但因今年考獲大學門檻的人數上升,擔心學位競爭更激烈,若未能升讀八大院校的心儀課程,將考慮改到內地升學,不會報讀本港的自資學位或副學位課程。

今年有七十所內地院校免試招收港生,有約二千三百名學生已遞交申請,各院校近日陸續舉行面試,除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亦將於本周六在校內舉行面試,學生要親到廣州應試。昨參加北京中醫藥大學面試的學生指出,校方要求港生有一定的普通話水平,亦要學生解釋為何希望到內地升學,但未有詢問太多關於中醫藥的知識。

在文憑試中文科及生物科考獲4級成績的杜同學表示,希望可升讀八大院校的中醫或護理學士課程,若只獲副學位課程取錄,將改到內地升學,因為除可獲學士學位,亦可了解中國的文化。預計可獲八大取錄的鮑同學則稱,內地大學是她的次選,報讀是「買保險」。


Source: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725/00407_023.html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報考直資小學面試選拔互動




  (星島日報報道)直資學校標榜學校自由度大,課程設計具彈性,更能因材施教,近年備受中產家長追捧。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楊永明,在《親子王》舉辦的「直資中小學校展暨小一入學博覽」座談會上,向家長傳授入讀直資小學的升學策略,提醒家長與其為子女度身製造履歷,不如訓練子女的溝通技巧,面試時表現淡定自然,入讀心儀直資學校的機會更大。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楊永明以「直資小學升學策略及兒童成長」為題,向家長介紹直資學校的理念與兒童發展的趨勢。近年社會討論「贏在起跑」之風熾熱,楊永明認為每個人都有一道起跑,家長不應過分比較,「硬要把A跟B比較,只是自討苦吃」,應把教育視為子女個人成長的經歷。

  楊永明認為家長應明白沒有完美的學校,宜了解名校背後代表的價值與特色,才有完美的配對,亦不應該簡單地把學校二分為活動教學與傳統教學,因為本港教育早已多元化,「我自己的經驗是混合模式,課堂有時要靜靜坐聽,有時也有很多活動,甚至在課室外進行。」

  楊永明留意到在場有不少是幼稚園低班(K2)的家長,他形容六年小學階段轉眼即逝,資訊科技改寫了以往小學收生的面貌。「試想想,有人在網上討論區說子女的升小面試,更把面試題目放上網,家長便蜂擁轉載。」他寄語家長宜抱持「開放之心」與「平常之心」,不必過分緊張,把入不到心儀學校視為世界末日,「不須要將升學視為返不到轉頭的事」。

  提到報讀直資小學的策略,他認為訓練子女的溝通能力是「當務之急」,「溝通不是『得把口』,而是要思考,尤其現在資訊氾濫,如何分析資訊與趨勢,學會跟人溝通之餘,亦要跟自己溝通,躬身自省,只有懂得思考與溝通才能圓滿」。他的學校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又以普通話任教中文科,學生若不能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往往不知如何溝通。

  有家長提問指,不少家長往往為子女製作精美履歷(Portfolio),究竟對升學有多大幫助,楊永明坦言,自己從來不收、不看學生履歷,「況且這根本比較不到學生的差異。」他以保良局陳守仁小學為例,主要靠面試來選拔學生,並以小組形式進行,過程中不同富經驗的教師會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與互動情況。

  楊永明直言,會傾向取錄一些互動性較強的學生,建議家長可自小培養子女個性的平衡發展,「如子女性格內向,可鼓勵他們參加社交活動;性格外向的則帶他們到博物館,跟他們分享所見所聞。」他強調,家長毋須刻意參加面試班為子女操練,表現淡定自然即可,「面試時會唱歌做戲,亦未必取錄」。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楊永明稱,家長選校宜抱持「開放之心」與「平常之心」,毋須過分緊張,報讀面試班或製作精美履歷。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5%A0%B1%E8%80%83%E7%9B%B4%E8%B3%87%E5%B0%8F%E5%AD%B8%E9%9D%A2%E8%A9%A6%E9%81%B8%E6%8B%94%E4%BA%92%E5%8B%95-223000357.html

教局擬設跨境生獨立校網




  (星島日報報道)跨境生湧港,令北區學額供不應求。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昨在電視節目指,北區已加班及加派,因此下學年已無法解決學額不足問題,正考慮為跨境生設立獨立校網,但須符合學額供應、有足夠學校供跨境生選擇及交通配套三個原則。至於在內地開辦港人子弟學校,他坦言一、兩年內難以落實。

  跨境學童數目增至三千二百人,楊潤雄昨接受電視訪問指,預期跨境生持續上升,最快十一月自行收生階段後,便能確定下學年來港的跨境生準確數目;他不願透露當局內部估算人數。他指八月底將公布解決方案,為跨境生設立新校網,初步包括屯門、元朗等鄰近邊境八個校網的學校,亦可能擴展至交通接駁的其他校網。

  楊潤雄解釋,新校網的學額來源,包括考慮把每區劃出部分學位專收跨境生;確保本區學童獲優先派位後,剩餘學位給跨境生選擇;在部分學校加班及學額等方案,目前正商討細節。但他強調「不希望令人覺得這些學額是揀剩」。對於有意見要求在深圳增設港人子弟學校,他坦言涉及資助、監管、學額需求等複雜問題,目前未有時間表。

  另外,民主黨建議重開北區三所荒廢村校,估計可額外提供七百個學額。教育局回應指,荒廢村校設施殘舊及位置偏遠,大部分只有極少課室,並不適合再作學校用途;強調當局諮詢法律意見及考慮持份者意見,以期在合法、合理情況下優先照顧本地學童的意願,正積極研究可行方案。


Source: http://hk.news.yahoo.com/%E6%95%99%E5%B1%80%E6%93%AC%E8%A8%AD%E8%B7%A8%E5%A2%83%E7%94%9F%E7%8D%A8%E7%AB%8B%E6%A0%A1%E7%B6%B2-220703371.html

終極改選後 159人爭一席




大學聯招終極改選前日截止,結果顯示,競爭最激烈課程是只有18個學額的教院幼兒教育,平均159人爭一席。今年文憑試成績高收,要入港大「起跳」或需六科4級。

第二屆文憑試本周一放榜,有2.82萬名考生考獲升讀資助大學學位最低要求,即中、英、數、通識及一科選修科,考獲最低3、3、2、2及2級,可以爭奪1.2萬個聯招學額,平均2.4人爭一席。聯招志願改選前日截止,下月9日放榜。

理大社會科學廣泛學科課程是去年收生成績最低之一,今年學額12個。改選前有2,322人列為首三志願,但改選後人數大減37%至1,459人,每一學額競爭由194人跌至122人。

競爭最激烈首位由教院幼兒課程取代,學額僅18個,但每席平均159人爭奪,較改選前僅少8人。

城大工商管理最多人報

收尖子為主的科大環球商業管理,有30個學額,列為首三志願人數減少一半至82人,僅2.7人爭一席;該校國際科研課程報讀人數也減少一半至144人,平均4.8人爭一席。

城大工商管理仍是八大之中最多人選報課程,有4,586人列首三志願,但比改選前下跌26%,每一學額有6.7人爭;浸大工商管理也有近4,000人選報,由於學額僅及城大三分一,平均18人爭一席。

就業有保證的護理學課程,以理大最受歡迎,有2,549人列為首三志願,當中一半列作首志願,平均14.7人爭一席,較港大和中大護理學各約3人爭一席高出三倍半。

港大入學要求除四科必修科需達基本成績外,尚需兩科選修科達3級或以上。教務長韋永庚表示,今年取錄成績將高於去年,各科成績「各科成績冇4級都幾難入到」。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0/18341481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生活化學數 學生更投入




【晴報專訊】向來只舉辦公開考試的「世界數學測試」中心,今年首次舉辦數學暑期班,以製作樓宇模型來計算面積的生活化方式,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思考能力,學生亦覺得這種生活化習數的方式不錯。有學者認為,學生一般對運算式數學的分數高於解難題目的成績,反映同學對數學整體理解和運用不足,真正的數學,是學習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訓練。

就讀小五的周鉞恒和小四的Alex,拿起材料設計自己的模型單位時,小心翼翼地數算地板的面積,以便計算如何以最少的材料來鋪設電綫和設計地氈,周鉞恒說:「計算面積有幾種方法,可以是分段計,也可以先概括計算一個長方體,然後減去多出來的部分。」學生們也覺得這種生活化習數方式不俗。

對數學甚有興趣的周鉞恒,發現能夠以不同方式來計算結果而感到高興,他和Alex的校內成績不俗,也同樣報考「世界數學測試」,兩人不約而同都是運算式試卷(Maths)的成績,較解難式試卷(Problem Solving)的好。

製作樓宇模型

是校內的奧數隊、又拿學科獎的周鉞恒,面對數學,縱使肯學肯操練,但他依然說:「比較喜歡運算,因為只是計數,不用思考那麼多。」

曾為香港科技大學建立網上數學課程的課程主任吳嘉裕認為,香港學生一向着重學習不同的數學概念,較少理解概念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能讓學生懂得計算外,更能活用不同算式找出最佳的計算方法。「同學懂得計算周界,但如何以最少的材料鋪設電綫,這除了是邊長問題,還涉及圓的關係,因為貼近邊長所形成的圓形,其直徑是其他邊長各點所伸出的最短。」

啟動思維訓練

吳嘉裕認為,同學要操練數學,運算式數學一定最直接,但數學是思維的訓練,應該先思考問題,再找方式計算的學習次序最理想。「從生活化素材學習數學,增加實用性之餘,也能讓同學學習設定問題,再用不同方式計算。」

周鉞恒爸爸周俊年十分同意這種自發性去思考問題,然後尋找解決方法的學習方式。「少時逼他(周鉞恒)學中國樂器小阮,他十分不願意,到長大後卻自發學中國長笛,自己追尋的話,興趣便十分大。」從生活事情中學習數學,孩子能夠代入感強,也容易掌握。

學者:增學習動機

對於以生活事情教數,或先培養學生思考解難能力,再以不同運算方式計算的習數方法,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校長陸國森相信,從生活中入手,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他說,現在教育局都注意到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留到中學才教,所以像「正反比例」的數學近年已不在小學課程中,反而從具體及生活化中教授數學,「老師亦會以數格仔方式先灌輸面積的概念,從體驗中教授面積公式,這些都能提升學生對數學和生活的關聯。」


Source: 晴報 http://hk.promotion.yahoo.net/education/2013071611740/

幼稚園生畢業 情緒面譜抒離愁




【晴報專訊】對於幼兒而言,幼稚園畢業是人生第一次面對朋輩之間的離別。有幼稚園早於畢業一個多月前便開始以「畢業煩惱」為主題,搜集學童對小學的憂慮,以情緒面譜協助學童表達別離的心情,並以一連串銜接活動幫助他們面對轉變。校長相信,協助幼童理解和面對離愁情緒,能啟發內省智能,對提升自信、正面解難有很大幫助。

「上課時忘記帶課本,怎麼辦?」、「不知如何結識新同學,怎麼辦?」這天,聖公會夏瑞芸幼兒學校高班班主任何綺雯老師,在課室內邊以電腦模擬小學情景,邊向同學發問。同學踴躍回應,林韻芝說:「會向老師說對不起,忘記帶課本。」黃皚澄說:「會上前問同學名字,然後一起玩。」

現場所見,同學們都答得十分得體淡定,但另一班主任廖嘉麗老師說,若一個月前這樣提問時,同學們疑惑較多,表現沒有那麼輕鬆的。

寫感謝卡

同學對小學的憂慮五花八門,鄭永昌說:「最怕從小學樓梯上跌下來,因為表姐曾經兩次從樓梯上跌下來。」張映卿說:「小學很大,怕找不到課室,老師很惡。」

老師把憂慮先以腦圖方式羅列,讓同學以八種情緒面譜表達自己的心情,有「開心、興奮、期待、雀躍」,亦有「緊張、疑惑、傷心、擔心」。老師發現,不少同學以疑惑、傷心來形容,對諸如課室大、樓梯太長這些與幼稚園截然不同的環境感到恐懼。

於是,老師以電腦模擬不同情景,如上課時想上廁所、想認識新朋友等,讓同學自己尋找答案,在舉手答問、互相取笑的過程中抒發情感。之後,再讓他們把難捨的心情寫下,送給同學。廖老師說:「這一班同學感情特別豐富,唱畢業歌時不少同學哭起來,讓他們寫感謝卡、繪畫心中最喜歡的學校片段,都能抒發感情。」

參觀小學

心情紓解了,實際的問題又怎樣處理?老師安排同學在一所小學內上兩節課,讓他們感受35分鐘標準上課時間、上落樓梯,以及小學老師的要求。下樓梯時,有人提醒鄭永昌:「要小心呀,按着扶手就不會跌下去。」一個心靈的恐懼,終於獲得釋放了。

啟發內省智能

幼稚園升小學,幼兒首次面對分離。謝玉鳳校長說,看到學童對離別和新環境的擔心,這兩年都提前進行畢業的主題,讓他們釋放情緒。

除了既有的畢業禮外,近年安排體驗小學上課、撰寫紀念冊及感謝卡等,而駐校社工亦安排父母一起參與突破信心的活動,提醒家長要放手讓幼兒成長。謝校長說:「幼兒這階段開始建立內省智能,塑造自信心,畢業禮等一連串活動是一種儀式,讓幼兒理解到別離不是永遠不見,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Source: 晴報 http://hk.promotion.yahoo.net/education/2013071211716/

中大首取錄內地13歲神童




(星島日報報道)中文大學繼○九年首度取錄一名本地十三歲神童入讀物理系後,早前透過全國統一招生,取錄三百零五名內地一綫高考尖子之餘,亦成功吸納首名年僅十三歲的內地男神童、一名十四歲及兩名十五歲內地尖子。中大表示,會為入讀內地生舉辦迎新活動及適應工作坊,以協助學生融入在港生活。另外,中大今年取錄的內地尖子,不少考獲數學及英語科滿分佳績。

  全國招生收305尖子

  中文大學今年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計畫,取錄一名年僅十三歲的男神童,是該校歷年最年輕的內地取錄生。據了解,學童以優異高考成績獲中大取錄,但由於家長期望兒子低調來港升學,擔心傳媒報道會影響學習心情,故要求校方不向外公布資料。另外,中大今年亦取錄一名十四歲及兩名十五歲考生,來自北京及河北。

  另外,中大於全國三十個地區取錄三百零五名尖子,幾近全部屬一綫尖子,十九人考獲省市第一名。考獲河北省文科首名的尖子于瀟,於內地高考考獲六百七十六分佳績,她坦言,被中大濃厚的學術氣氛吸引,有意日後選修環球商業學。考獲英語科滿分的尖子劉夢馨就選擇入讀中大保險金融與精算學,她說,要學好英語最重要是反覆練習,平日亦會看英語劇集,提高英語的讀寫聽說能力。

  中大會為九月入學的內地學生舉辦為期兩星期的迎新營,讓他們認識香港生活及中大校園,並由各學系介紹課程及提供選課輔導,亦會提供適應技巧工作坊及遊覽活動等。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則指,院校一般會為年輕入學學生提供專責輔導員,跟進學習進度,並協助其適應學校生活。

  中大並非首次取錄十三歲神童,早於○九年已取錄一名本地十三歲神童簡文鋒,他畢業於中西區名校高主教書院,○八年會考考獲兩優五良佳績,但未能步入大學門檻,其後憑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IGCSE)的7A*佳績,通過「中六生優先錄取計畫」,成功再跳一級入讀中大物理學系。


Source: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4%B8%AD%E5%A4%A7%E9%A6%96%E5%8F%96%E9%8C%84%E5%85%A7%E5%9C%B013%E6%AD%B2%E7%A5%9E%E7%AB%A5-220527050.html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昂然摘星 失明弱聽難不倒她




【經濟日報專訊】文憑試成績揭盅,今年有9位星級狀元,在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考獲7科5**。

  在芸芸摘星者光芒背後,隱藏一個又一個較常人付上百倍努力的生命勇士,他們有身體殘障、雙目失明,亦有受惡疾纏身,或在歧途上浪子回頭;他們同樣憑個人堅毅考獲佳績,在崎嶇的人生路上摘星,讓生命發光發亮。

  雙目失明、嚴重弱聽,成長道路早已滿布荊棘,就連全身感覺神經都微弱,想用手觸摸點字也不能;但小妮子誓要衝破障礙,哪管只能靠嘴唇慢慢感覺一字一句。

  以唇讀苦學的她最終由失明人學校走進主流的名英中,昨日,她手執3科5**的成績單,比星級狀元的更閃亮。

  這位來自英華女學校的生命勇士曾芷君,出生不久後因神經萎縮,先被證實雙目失明,就讀小一時再發現雙耳達中級至嚴重程度弱聽,需要戴助聽器。但由於全身感覺神經微弱,難用手觸摸點字,只能靠唇讀認字,即靠嘴唇感覺點字。

獲老師支持 走進主流名英中

  因雙目失明,芷君在幼稚園中班時轉到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雖然雙耳同時弱聽,但學校老師認為芷君有能力入讀主流學校,中一開始轉到英華女學校可以想像她在學業上受盡考驗。
  轉校後芷君憂慮打點字機時會騷擾同學聽課,要麻煩老師在上課前把筆記繙譯成點字;而殘障考生在文憑試可免考聆聽科,芷君怕聽力問題影響聆聽成績,曾打算放棄;又因用唇讀應考要花2至5小時去完成一份試卷,比一般考生多一倍時間。

  在老師及同學的鼓勵下,她認同自己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她最終勇敢應考文憑試。的確,老師及同學是芷君融入主流學校的關鍵,得到老師及同學的接納,她回憶在公開試前與同學聚餐傾談,感到很溫馨。

唇讀多2倍時間 愛《伴我同行》

  得到心靈支持是芷君學習的強心針,加上憑藉個人努力,她再次衝破障礙,在中文及英文聆聽中分別考獲4及5*級別;中、英文及通識科更獲得5**的佳績,數學科則考取4級,而選修科目中國文學及英國文學亦有5*水平。

  她這張成績單,也包含着父母的心血。出生於普通家庭的芷君是獨生女,一家三口居於公屋;芷君因用唇讀溫習,速度比一般學生慢,故終日要埋首課本,父母會在她溫書時加以慰問,又會默默坐在芷君身旁陪伴她溫習。

  身體上的缺陷反令芷君珍惜學習機會,《伴我同行》及《邊城》都是她喜愛的讀物。「我用唇讀比正常人花多一至兩倍時間閱讀,又比其他失明人士慢,但我想在書中獲取知識。」取得佳績的她,希望入讀中文大學的繙譯系,將來從事繙譯或社會工作,用自己的經歷激勵弱勢社群面對困難。


Source: 經濟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6%98%82%E7%84%B6%E6%91%98%E6%98%9F-%E5%A4%B1%E6%98%8E%E5%BC%B1%E8%81%BD%E9%9B%A3%E4%B8%8D%E5%80%92%E5%A5%B9-224640702.html

青年「讀書不成」學廚創前路




(星島日報報道)每年文憑試放榜,總有人成績欠佳,徬徨沒出路。四名於香港迪士尼樂園酒店任職廚師的八、九十後青年,有人中三輟學,有人會考零分,其中會考只有五分的劉海傑,從學廚找到一技之長,並不斷苦練廚藝,參加各大比賽,廚藝學院畢業後,獲得一年到美國迪士尼任廚師機會,出國見識世界,他勉勵莘莘學子,年輕尚有時間,憑後天努力,必可創出光明路。

  劉海傑、楊冠明、劉立邦和馬梓鋒都是任職本港迪士尼樂園酒店的年輕廚師,共通點是「讀書不成」,其中劉立邦中三輟學,馬梓鋒會考零分,劉海傑和楊冠明會考分別為五分。但四人自報讀職訓局轄下的中華廚藝學院課程後,通過學廚找到一技之長,重新訂定個人目標,使他們均視做廚為終身職業。

  二十三歲的劉海傑,因讀書成績欠佳,又沒甚麼專長,從小自覺存在感低,缺乏自信,他初修讀廚藝學院課程時亦較懶散,但一次被嚴師委以「打荷位」重任,使他認定自己的能力,加上遇上良師,不斷鼓勵他參加各大烹飪比賽,畢業後更有機會到美國迪士尼任廚師一年,「當時我只有十九歲,沒想過讀書不成也可以出國,那次是我首次乘飛機,到美國亦使我學會獨立、學會駕車。」

  今年剛於香港美食大獎Hofex贏得前菜擺設組個人賽金獎,以及烹調比目魚個人賽銅獎的劉海傑,勉勵應屆文憑試考生,年輕尚有時間,只要朝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不輕易放棄,憑後天努力,必可找到出路。

Source: 星島日報 http://hk.promotion.yahoo.net/education/2013071511733/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抄襲風波 現代書院解畫




  (星島日報報道)現代書院二十三名文憑試考生,被揭發中文科校本評核抄襲網上資料,令外界嘩然,該校昨召開記者會「解畫」,承認涉事老師能力不足,雖額外發現三名學生有抄襲且有申報,但沒有電腦軟件百分百證實涉事考生有抄襲,形容對方「太誠實」。

  主要錄取重讀生的私立學校現代書院繼前晚發聲明,解釋該校二十三名文憑試考生的校本評核抄襲因由後,昨召開記者會再度「解畫」,總校長陳紀笙透露,除二十三名考生被揭抄襲,另有三名考生被涉事老師百分百證實抄襲。他說:「他們獲給予『抄襲』評分,並已向考評局呈報,最終三人中文科考獲一至兩級……至於為何考生去年提交校本評核時有註明出處,今年卻沒有,要再了解。」

  被問到為何涉事老師懷疑有抄襲個案,卻未有申報,現代書院校長馬國豪解釋,該校未有電腦軟件百分百證實二十三人均有抄襲,「若不百分百證實考生有抄襲,怎能給予『抄襲』評分?」陳紀笙更慨歎一切只因涉事老師「太誠實」,如實呈上那批校本評核,「不排除有其他學校會要求學生做好些才呈交。」但他透露亦有其他抄襲的考生獲考評局特准重做,結果上訴得直,中文科考獲四級。

  陳紀笙強調今次純屬個別事件,感到遺憾,涉事老師及分校校長須負上部分責任,暫未決定二人何時復職,批評涉事老師能力不足,未按規定要求考生簽署申報表,表明校本評核的原創性,出事後分校校長更未知會管理層。

  為避免傳媒追訪對考生造成不便,陳紀笙透露曾通知考生其成績單將稍後寄上,毋須回校拿取,惟強調考生仍可到校親身拿取。此外,本報記者以學生身分,前往太子及銅鑼灣分校查詢,職員坦言不肯定下學年開班與否,只着記者留下個人資料。

  本報聯絡到涉事游姓老師,他坦言自己「有些責任」,對校方處分不作置評,但理解學校做法。當代書院校長董福則指學校一般設三重「關卡」,呈分前須經老師、副校長及校長覆核,「那怎會沒發現有抄襲……可能學生太多吧!」

Source: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6%8A%84%E8%A5%B2%E9%A2%A8%E6%B3%A2-%E7%8F%BE%E4%BB%A3%E6%9B%B8%E9%99%A2%E8%A7%A3%E7%95%AB-220131333.html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八大統一入學分數 計分法不一



  距離文憑試放榜尚餘五天,中六學生首次面對升學大事,難免感到緊張。今年八大院校首次統一入學分數,惟入學計分法各院校不一。院校代表建議考生,除盡量出席面試外,亦應將心儀課程放在較前志願。有升學專家提醒應屆考生,放榜前宜先預計個人成績,並了解不同學科計分方法,避免放榜當日因心情影響升學決定。

  現時八大院校提供一萬五千個資助學額,不足以滿足今年八萬二千多名文憑試考生升學需求。本報向八大教務處查詢,各院校均表示不同課程有不同入學要求,以中文大學為例,主要考慮四個核心科目加一個成績最佳的選修科,去年平均入學成績為五科五級,而理工大學一般須有一科五級及四科四級或以上成績。

  至於如何能順利入讀心儀課程,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兼學務長譚嘉因表示,去年逾九成入讀科大的學生是經Band A取錄,其中入讀商學院的學生更是百分百來自Band A,「學生選科時須詳細了解心儀科目的內容、收生標準,根據個人的才能及興趣,將有關學科盡量放在最前位置。」

  香港大學發言人亦指,部分學生花費不少時間和功夫了解以往收生成績,作為自己選擇課程基礎,卻忽略解課程內容,直至開學後才發現與期望和想像有差距,因而感到失望;建議學生盡量以興趣為依歸,小心選擇課程。

  嶺南大學、浸會大學、城市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都表示,如申請人獲邀參加面試,必須作好準備並準時出席;又建議將課程放在較前志願。教院表示,所有教育學士課程及創意藝術與文化文學士課程均須面試。嶺大亦稱,期望學生在面試時表達對選讀課程的認識、興趣和抱負。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吳寶城認為,部分考生或誤解八大統一入學分數等同統一計分法,「不同課程的比重及要求科目都不同,去年雖然八大未統一入學分數,但由於沒有過往成績作參考,反而波動不及今年大。」他指今年以自修生報考的人數增加,而且只有院校一年入學成績作參考,建議考生在放榜前先預計成績,利用這段時間了解院校收生要求,「提早預視自己的成績,免卻放榜當日因心情影響升學決定。」


Source: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5%85%AB%E5%A4%A7%E7%B5%B1-%E5%85%A5%E5%AD%B8%E5%88%86%E6%95%B8-%E8%A8%88%E5%88%86%E6%B3%95%E4%B8%8D-220429441.html

15年免費教育落實有期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今年度最後一次會議,會上討論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的工作進度。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有信心在二○一七年前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但現階段不作出任何承諾。他又稱,委員會四月成立至今已舉行三次會議,預計兩年後向政府提交建議。

  吳克儉在昨日的會議上表示,教育局於四月成立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研究十五年免費教育及改善幼稚園教育,「委員會至今已舉行三次會議,會繼續跟業界溝通,期望兩年內完成工作。」公民黨議員陳家洛批評,工作進度報告內容空泛,欠缺方向,令人遺憾,認為應譴責吳克儉領導無方。

  另一名公民黨議員毛孟靜問吳克儉,有否信心於任內實踐免費幼稚園的承諾,吳表示,以其專業立場而言,有信心最遲於一七年推行,但現階段不能承諾,正爭取業界及社會達成共識,不想因為社會需要逼切而「急就章」。他又提到,委員會設有聚焦小組,經常與前教師溝通,希望加強教師方面的參與。

  另外,教育事務委員會昨討論英基學校協會的資助模式,身為英基家長的陳家洛反對政府撤資,形容政府是「贏粒糖輸間廠」的短視決定,「家長既要承擔兩成以上的學費加幅,同時失去以英語為本及學費可負擔的教育選擇,長遠減才少吸引海外人才來港的誘因,損害香港的競爭力。」

  教育局副秘書長王學玲表示,日後會要求英基分開不同的財務安排,確保資助用於受保障的學生身上,又指無論政府是否撤資,任何學校加學費的申請都要交予教育局審批,當局會視乎學校需要、通脹幅度、家長意見等考慮。


Source: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15%E5%B9%B4%E5%85%8D%E8%B2%BB%E6%95%99%E8%82%B2%E8%90%BD%E5%AF%A6%E6%9C%89%E6%9C%9F-220432029.html

書展推備戰天書 助文憑試生過關

 
書展下周三開鑼,Elsie早兩日已介紹過部分新書,但以文學、消閒性質為主,適合小學至初中學生閱讀,今日就介紹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的一系列學習工具書,包括《9星期摘5**祕笈》和《模擬試卷》,將協助高中學生應付明年的中學文憑試。值得注意的,還有已故作家也斯最後一本策劃的創意寫作讀物《自然旅遊創作——新界風物》,適合中學至大學生閱讀,教讀者用心觀察自然,學習跨界寫作。此外,《教你寫好中文閱讀匯報》則是閱讀報告比賽得獎作品,同學們可從中偷師。

  第二屆中學文憑試將於下周一放榜,應屆考生固然心情緊張,但其實不少明年才應考的學生,現時已開始備戰,期望可在二○一四年文憑試奪佳績。Elsie知道,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在書展推出的全方位文憑應試系列中,就有全新版八冊共七科的《模擬試卷》,包括中文、英文和通識教育等核心科目。另外,更首次推出中文版的生物科模擬試卷,以配合不少學生選讀生物科的需要。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副總編輯黃燕如博士同Elsie講,該出版社推出的《模擬試卷》系列,每年都會於五月的公開試結束後改版,以緊貼最新的考核模式,並參照最新的評核模式,提供題解指引。「中、英文和通識教育,都有很多時事題,需要考生發表意見和評鑑。另外,過去一屆文憑試,也出現了跨科目的題目,好像英文科內,就出現兵馬俑和環境生態的文章,所以要就考試趨勢和題型去改版。」

  至於通識教育的《模擬試卷》,同樣緊貼時事,當中有熱門議題,包括佔領中環、國教風波、碼頭工潮等;較民生的議題,就有港孩與港爸港媽、隱蔽青年等。黃博士說,政治是通識教育的重點議題之一,所以亦會把政治新聞納入試卷中,但不會有特定立場,只提供正、反雙方的論點。各科的《模擬試卷》同樣提供題目分析、升級策略、奪分攻略、解難錦囊、評級剖析及不同等級的參考答案,指導學生如何在考試中得分。

  《9星期摘5**祕笈》則類似以往的會考、高考天書,書展有新版十二冊,共七科的「秘笈」推出,該書最獨有的地方,就是由專家為考生設計了一個「9星期溫習計畫」,幫助考生規劃考試溫習時間。以中文科為例,專家建議考生在首星期,可閱讀該書的基本應試策略、十種常見閱讀題型大拆解、完成書中的寫作練習等。Elsie覺得,中文科「秘笈」還有個值得參考的,就是設「必讀名言雋語」,並講述出處和意思,幫同學打好中文文化根基。
  另外,「秘笈」亦會拆解過去兩年的文憑試考卷、分析試題特點、摘星秘技和應試示例等,協助同學以最短時間溫習應試筆記。聽黃博士講,書展會有核心科目的優惠價Boxset出售;另購買不同數量的教參練習,亦有不同折扣。

  在首屆文憑試中,不少考生在中文科慘遭滑鐵盧,故其後的文憑試考生亦不敢輕視中文科。要提升中文水平,多閱讀是不二法門。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在書展推出的《自然旅遊創作——新界風物》,是已故作家也斯生前最後一本策劃的創意寫作叢書。
  黃博士說,該公司與嶺大的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及梁秉鈞教授(也斯)合作,推出「創意寫作系列」,現在已出至第六本,由台灣著名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及也斯等香港作家,分享如何在旅遊中,用心觀察自然,引導學生以細膩文字表達情感,學習跨界寫作;另外,書中也有學生作品,加上導師們的點評,喜歡寫作的同學別錯過。
  最後,《教你寫好中文閱讀匯報》是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的精選作品,書中集結了五十三篇亞洲不同地區的中學生得獎作品,包括香港、上海、新加坡等,並有名家指導撰寫竅門。黃博士分析,從書中可看到內地學生的作品較重感受,本地學生則重分析,中學生不妨一看。
  為了配合新書出版,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會在七月二十日,在書展舉行兩場「2014文憑試考卷大拆解——學生應試講座」,主要拆解中、英文科考卷,以及「也斯的寫作教育理念暨《自然旅遊創作——新界風物》新書發布會」,有嶺大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黃淑嫻主持,並邀來陳雲、黃勁輝、葉曉文作嘉賓。兩個活動地點均在會展四樓S423室舉行,讀者可以留意。

Source: 星島日報 http://hk.news.yahoo.com/%E6%9B%B8%E5%B1%95%E6%8E%A8%E5%82%99%E6%88%B0%E5%A4%A9%E6%9B%B8-%E5%8A%A9%E6%96%87%E6%86%91%E8%A9%A6%E7%94%9F%E9%81%8E%E9%97%9C-220553270.html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DSE 中學文憑試相關影片 - 通識科




























DSE備試系列013: 《通識大全》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60TYps5l0

DSE備試系列2013: 《通識大全》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bwPIE0-RF0

《2012 DSE備試教室》- 通識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Q5HdIoqMw

HKDSE 通識答題能力Level Up! - 闡述三式:因果關係推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7wsNb4s5oQ


通識攻略 – 第1集 – 通識攻略簡介


通識攻略 – 第2集 – 法治精神


通識攻略 – 第3集 – 公民抗命


通識攻略 – 第4集 – 通識概念與技巧(數據題)


通識攻略 – 第5集 – 通識概念與技巧(漫畫題)


通識攻略 – 第6集 – 通識概念與技巧(政治題)


通識攻略 – 第7集 – 通識概念與技巧(立場題)


通識攻略 – 第8集 – 通識概念與技巧(建議題)


通識攻略 – 第9集 – 答題框架及應試技巧










DSE 中學文憑試相關影片 - 數學科














DSE備試系列2013:《數學大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1YHIv9gMg

《2012DSE備試教室》 - 數學科(必修部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H2dMVGTooA

數學科 考試秘技Tip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PNY1aUKX0


DSE 2012 Maths (Core) Paper 1 Q.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LrR_Ffou38


DSE 2012 Maths (Core) MC Q.1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6WlfsQQ1Ds


DSE 2012 Q.3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2c7JyU5rwg


CE 2003 Maths MC Q.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dKr7OLdHmw

HKCEE/DSE Maths - Reminder Theorem (會考/新高中數學 - 餘式定理) 



DSE 中學文憑試相關影片 - 英文科















2012 DSE奪5**學生訪問



《2012DSE備試教室》- 英文科(Speak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TiKfOyuuJY


《2012DSE備試教室》- 英文科(Writing)




《2012DSE備試教室》- 英文科(Listening)




《2012DSE備試教室》- 英文科(Reading)




DSE 英文科 考試秘技Tip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WMkrJffWU

DSE備試系列2013:《英文大全》